2025年9月27日上午,绵阳师范学院《李大钊年谱》读书小组于行政楼432会议室开展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中国李大钊研究会2025年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中共党史党建专项支持计划下的首次线下读书活动。本次读书分享会聚焦“李大钊与新文化运动”这一主题,会议由读书小组组长唐大智主持,读书小组全体成员参与。

主题定位 三维框架搭建
会议伊始,组长唐大智指出本次研讨会将围绕“历史脉络—理论贡献—实践启示”这三个维度展开,核心是梳理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变化和实际行动,厘清楚他作为“马克思主义播火者”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同时通过学习历史提炼现实启示和经验,重点分析李大钊如何通过理论阐释与工农动员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他特别强调,我们一定要明确“历史语境还原”与“当代价值转化”的双重要求。
史脉溯源 信仰觉醒探路径
活动过程中,刘好同学首先发言,她以时间轴为线索,系统梳理李大钊思想转型历程。她认为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觉醒之路,本质上是立足中国现实问题不断突破、以坚定信仰助推实践落地的过程。她提到,1914年留日期间,面对袁世凯复辟,李大钊在《国情》中提出“民彝者,国家之所以立也”,突破“君主立宪”等传统框架,从国家危亡出发探索救亡之道。1917年十月革命后,他更是敏锐捕捉到其为“世界新文明之曙光”,随后更以《庶民的胜利》宣告“赤旗的世界”,这种信仰正是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它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出无产阶级是变革主体,还恰好回应了中国“救亡图存、民众觉醒”的时代困境,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历史逻辑。她认为李大钊这种在封建阴霾中高举真理火炬的勇气,恰恰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为当代青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提供了历史注脚。

学理阐释 实践创新拓新局
随后,岳诗露同学聚焦1919年新文化运动高潮期,深入剖析李大钊理论建构与传播创新。她指出李大钊在《新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以两万六千字长文系统阐释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展现“铁肩担道义”的学术担当。这种“为真理而执着”的精神品格,正是当代青年应传承的“崇德”典范。她还提到,李大钊创新传播策略,通过《每周评论》《晨报副刊》联动与长辛店工人夜校,将“中国的劳动运动是打破现状的运动”转化为通俗讲解,推动理论从“书斋”走向“街头”。这种“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启示青年:理论传播需“接地气”,既要“结合”中国实际,也要“转化”为群众语言,方能彰显真理的实践伟力。

薪火传承 知行合一启新程
分享会尾声,组长唐大智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两位同学的分享给我们完整呈现了李大钊思想与实践中的精髓,揭示了李大钊“理论建构者”与“实践开拓者”的双重角色,他引用李大钊“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的名言,呼吁成员传承“知行合一”精神,将史料研读与现实问题结合。本次活动不仅深化了对李大钊思想的理解,更凝聚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青年共识,为专项计划后续研究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