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挖抗震救灾精神的当代价值,推进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近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于行政楼630联合举办“馆校协同·学术共进 ——抗震救灾文物活化与思政教育创新”学术研讨会。会议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全国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负责人韩晓娟主持,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杨孟昀、李慧等专家,绵阳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及教师代表参会研讨。

文物活化协同:打造沉浸式教育载体
会议伊始,5・12 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专家汇报了馆内红色资源现状与困境。专家们针对文物资源的利用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与建议,如“怎样借文物精准呈现历史与精神”“怎样实现文物知识多学科融合、深挖内涵”“怎样紧密关联红色文化与大思政教育”等。专家们强调只有通过“馆校协同”活化文物、活化红色文化,让静态的文物“活”起来,红色文化才能真正深入人心,传承不息。
教育实践协同:搭建长效育人平台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代表强调,红色资源是思政教育的生动素材,通过馆校合作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与实效性。双方高度认同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的重要性,并就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开展馆校协同育人进行深入研讨。
科研创新协同:构建跨学科研究矩阵
会议上,馆校双方围绕馆藏文物故事整理、课题申报、学术会议举办、馆校合作优秀案例编制等工作展开深入探讨,一致认为要推动科研创新协同,打破学科界限,融合多学科力量挖掘文物价值,拓宽红色文化传播路径。
韩晓娟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发言。她表示,双方要继续深化资源共享、课题共研、人才共育的理念,推进“年度主题研讨+季度项目推进+月度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构建“红色资源+科研创新+思政教育”的全链条育人模式,为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培育时代新人提供鲜活案例。